1958年1月,苏联的小伙伴慌了,发射的卫星掉链子了,搞不好要砸到中国东北,中方立马调兵遣将,开始全力追查。
晚上天上飘过一条火亮的杠子,守夜的喊了一声,专家们拿着望远镜瞅了一圈,苏联那边的算计全都搞错了,真是一锅乱炖!
钱学森一到现场,拿着笔在雪地上蹲下画起来,大喊:“这儿不是中国,是阿拉斯加呀!”
第二天,美帝的小伙子们在那儿捡到了个扔掉的破车壳。
1957年10月4号,苏联把“斯普特尼克1号”送上了天,结果卫星跑偏了,让人头疼得不知道它去哪儿捣乱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颗自己造的卫星,重达83.6公斤,像个铝炮弹一样,靠电池发“信号”了!它绕地球转一圈要96分钟,高度大约600公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和观测台都能听到它“叭叭”的声音。
技术上这事儿可是个麻烦!工程师赶着走,没给卫星装上太阳能板,只用了普通电池。等电池用完了,卫星就跟失联了一样,在天上继续嗖嗖飞,变成了一块失控的金属飞镖!
随着轨道越来越不稳,逐渐迫近大气层,按照物理规则推算,最后肯定会像过年放烟花一样轰然坠落、炙热燃烧。
到了1957年尾,苏联开始算计碎片掉哪儿,数据显示,最有可能的降落地就在东经110°到130°、北纬40°到55°之间,也就是咱中国东北和朝鲜那块地方。
一月头,苏联那边发来电报,要咱们帮忙追查,驻沈阳的军区收到消息后,立马就拉响了一级警报!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迅速组织了一个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带头,参谋部派了林有声大校来协调各方,空军也把雷达搬来助阵,本地部队则派出了搜寻小分队准备出发!
曾司令负责调兵遣将,东北的天空一直在盯着,防空炮的位置也把探照灯转过来,准备对着夜空抓住一切奇怪的亮光。
苏联给咱们送来了一张轨道明细,估计啥时候掉下来呢?差不多就1月5号左右,目标定在黑龙江南边。
钱学森仔细瞅了瞅各种数据,发现卫星的跑道上坡太慢。
他跟指挥部嘀咕:苏联送来的那个模型,估计没想到太阳闹腾一通后,热层会像气球一样撑起来,搞得大气阻力低了。
他在沈阳南边随便搭了个计算小屋,身边没发现电脑,就剩下些图纸、星历表和一套手摇计算尺。
他每天得瞅三遍轨道在哪儿跑,靠着各个站台的观察来调校那些小错位。
目标是:在卫星化身火球之前,提前抓住它掉进气层的机会!
各地的数据像喝了醉酒一样,苏联那边的数据也是左摇右晃,一下子这儿,一下子那儿,始终也找不着北。就这么着,时间来到了1958年1月5日的半夜三更。
哇,天上飘来一条火线!1月5号凌晨1点半,旅大警备区某个前线的岗哨,守卫王利明正在高处溜达呢,忽然瞅见西北边蹦出来一道火光!
亮得跟火烧带猪一样,橘色的没得说,飞得快得像兔子跑疯了,一晃五六秒钟就被天边喝酒去了!
“他赶紧拿起话筒大喊:‘天上有个飞得贼快的火球,朝三三零方向低空飞进海里啦!’”
消息飞快地到达了钱学森和林有声耳边,他们立马开拔,赶往哨所,结果路上雪地结冰,车子差点飞出去好几次!
到达现场后,钱学森没急着张望地形,反倒让王利明回到当初的位置,仔细回忆那时候看的方向、角度和消失的地方。他在雪地上铺纸,掏出三角尺开始画图。
测量的数据显示,火光朝上大约30度角,消失的位置在西北那边。再加上当地的风速、气温、海面反射等天气因素,他现场算出轨迹差不多有400公里长,这颗火球是往阿留申群岛那一片掉下来的,跟中国没啥关系。
这时候,空军的雷达就像喝了迷糊汤一样,一点动静都没察觉,辽西和内蒙古那边也没见啥奇怪的情况。
根据这情况,钱老爷子决定了:如果火光是卫星碎片放出来的,那根本不可能掉到咱东北去。再说这轨道,大概是从西北飞到东南,像是划了一道弧,从北极圈一路切过去抵达北美边上。
他在地图上划了一条超级无敌长的弯弯路线,从北极那里下来,穿过格陵兰、经过阿拉斯加,拐个大弯冲进太平洋,最后竟然又指向阿拉斯加,偏差最多就三百公里,这算不算瞎掰?
他一口气写道:“眼光太短,根本不可能是本土再循环!”
1月6号,苏联的军官来到沈阳,钱学森把他的公式草图和成果递给他,那人听了只甩出一句:“咱们再确认一下。”
几小时后,苏联在美国的办事处发来消息:美国空军在阿拉斯加的屈塔亚克基地旁边捡到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的壳子,经过苏联专家认真琢磨,这是斯普特尼克1号的外衣。
苏方瞪大了眼睛,中方竟然没开雷达,光靠哨兵捏着算盘推算,就提前一天把轨迹锁定了,误差才不到200公里,而苏联自己估计的点在中国东北,结果偏得像十万八千里一样,整整多了两千公里!
这事儿的所有情况都报给了中南海,毛大爷一看就说:“有了这号人物,我们就不愁看不到。”
一片纸、一支笔,还有那股王利明给的力学火药,彻底把事情的走向给翻了个面!
雷达没探测到,照相机也没记录,苏联的数据还是坚持说卫星落在中国,但钱学森匆匆一瞅角度,就不同意了,这可不是凭感觉,而是靠数学公式。
他在沈阳南边的一间民兵指挥站,摆了张桌子,把黑板从墙上扯下来,平摊当图纸用,先在上头画出哨所的位置,还划出火光的方向和消失的角度。
角度可怜得很,就三十度,照地球那弯弯的算,如果是从离得的地方上天,那个仰角至少得六十度起步才行。
他没借助雷达图,也没弄那个苏联的轨道模拟器,完全靠自己的一套武功秘籍:高中物理的力学知识、再入轨道的抛物线公式、空气阻力的小算盘,还有他自己手绘的等温层密度表。
火光闪了五秒钟,王利明猜测这个火球“比打火机还凶”,钱学森则小心翼翼地估算它的真实速度大约是每秒16000米。再加上30度的仰角,他算得出初始轨迹在地面上的投影,能跑个几千公里,落地方肯定不在目击者那儿。
根本问题不是你瞅见了啥,而是你是从哪个角度瞅见的。
火光那弯儿在三十度的方向上,那可不是啥短途慢动作,而是得远远扔过来才行。换句话说,火球可不在咱们这屋顶上,它老远的,几千公里外飞过来的呢!
他拿张纸弄个地球的弯儿,用铅笔摆弄得跟轨道似的,算了算入射点到观察点的仰角和距离,还得考虑热层的摩擦、风速的影响,还有地球转悠带来的偏差,最后得出的结果是:这不是在东北掉下来那颗卫星,而是早就飞到太平洋那边,落美洲上去了。
算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最多就差个200公里。他让人把草图复印五份,一份给总参,一份寄到莫斯科,再一份留给空军,自己贴墙上看看,还有一份送去林有声那儿。
那时候有人对他说:“你凭啥这么八成!”
他干脆说了俩字:“这地方不对!”
有天一算,第二天打开门,苏联就拍板了:阿拉斯加的部队在一个坡上找到了个奇怪的黑乎乎铁壳子,天线都掉了,壳上的编号是“KOS-1”,正好是斯普特尼克的首发型号,确认没错!
莫斯科那边发了个电报,感谢咱们的技术帮助,同时也坦承他们自家预估的目标差得离谱,超过了两千公里!
周总理听完汇报后说道:“这可不是碰巧,是有道理的!”
新闻传到北京,毛主席在办公室听了汇报,忍不住说:“一个人,居然能判断宇宙中掉的东西值不值得下地种!”
我这话可算是有分量的!
这事儿在国际上没咋引起反响,但在中国的圈子里,掀起的浪花可不少呢。
1958年3月,钱学森在五院的会议上说:“咱们就像是在旁边看热闹似的,只会盯着别人家的卫星,如果以后想自己搞发射,那就得赶紧搭建自己的轨道设计和测控系统,不然只会继续做个旁观者!”
这场“火光盛宴”成了加速器,之后推动“581工程”的提案里,最开始的部分就是根据这次重返的经验总结来的。
从一堆碎片里捣鼓出来的研究,到火箭像个飞天大侠一样回家,再到后面那个“东风”系列的试验,这次演习就像给中国航天画了个轮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呀!
钱学森在会上嗓门大得像打鼓:“设备再差也不怕,最怕的是脑袋空荡荡;如果数据不完整,能估算就行;仪器缺了,我自己造!只要人还在,纸和笔就能搞定!”
这句话,过了好些年就成了航天书里的经典语录!
1970年,中国放飞了“东方红一号”,它的轨道设计和姿态控制可不是拿苏联的模板来照抄,而是基于钱学森大爷当年脑洞大开的“极轨—斜切—变轨”三段理论。
工程师们回想起来,那会儿谁也没见过真货卫星,但“力学图上那东西可是画得明明白白!”
自那以后,“靠人脑来算轨道”就成了中国航天的一项老祖宗的手艺,直到90年代,“火箭弹道推算小组”还在忙乎着呢。
每次大炮一响,要先让电脑来个报告,再请手动团队一份,两份得严丝合缝,才能往下走!
这习俗,开始于那年冬天的沈阳外头,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一支笔、一双慧眼。
钱学森后来回想起这件事时说:“电脑虽快,但当头脑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只有咱人的脑袋能指挥它该朝哪儿跑。”
这哥们儿从没提过自己多厉害,也不会抛几个“算命绝技”出来,但历史可是把那次的痕迹记得死死的,整整几十年!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
配资炒股网股票,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浙江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