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汇丰在研报中写道,中国内地家庭有超过160万亿人民币资金在手,主要存于银行定期存款,相当于英国和法国住房总价值的总和。该行预计其中一部分资金将用于退休,但估计去年累积的约50万亿人民币属于「超额储蓄」。
超额储蓄和超额存款不同,存款是储蓄的一部分,储蓄是财富的一部分。因为存款增加可能是因为居民在调整资产配置,比如将理财转移为存款, 这部分存款增加不意味储蓄增加。
图片来源:pixabay
居民存款定期化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据财通证券分析,从2018年,也就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贸易局势风云诡谲之后,国人对定期存款越发热衷。
自己或身边的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活期变成了定期?大概是在那时。
不止居民,企业同样在存款定期化。据财通证券整理,企业存款定期化的始点同样在2018年,2024年加速,就存款结构来说,定期占比甚至已经超过居民侧。
展开剩余77%过去,房地产曾是居民财富配置的核心渠道,但近年来房价下行、市场波动加剧,导致房产投资吸引力下降。投资渠道收窄,避险情绪主导,居民购房和消费增速放缓,居民储蓄同比加快。
与此同时,股市、基金等高风险投资领域波动剧烈,黄金价格虽屡创新高,但普通民众担忧高位接盘风险,最终资金回流至安全性更高的银行存款。
面对不确定性,为更好的抵御未知风险,从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存款的增速。
那么问题来了,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会继续吗?
5月20日,六大行又一次下调存款利率。5月22日,渤海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同步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标志着全国性银行新一轮降息全面落地。
而最新的定期存款利率为:
1年期跌破1%,仅为0.95%,3年期为1.25%,5年期为1.3%。
3年期和5年期定存的下调幅度均为25个基点,是所有存款里下调幅度最大的。存3年,每年才1.25%,存5年,每年才1.3%,存款的“性价比”太低了。
不少人做出新选择。
据报道,受5月20日大型银行调降存款利率导致存款搬家与负债端资金压力增加影响,大型银行在5月最后一周不得不卖出国债筹资。5月最后一周,大型银行总计卖出121亿元国债。
同期,截至2025年5月,据国信证券的统计,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2022年的历史极值,再创新高。
而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量,几乎完全来自以债券基石的固收类领域。
2023年以来,固收类理财市场的规模增长了近7万亿,几乎完全等同于理财产品的整体增量。定期不行,就换固收理财。从定期到固收,人们沿着一条稳妥、保守的路径不断行走。
如果有一天,债券的收益率也不具有吸引力了呢?
这不是不可能。
从收益率的角度看,债券的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债收益率下行速度加快。特别是2022年国内经济周期步入调整期之后,长期利率预期加速下行。从下图可以看出,代表国内长期利率走势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2015年的5%左右步步走低至现在的1.63%。
另据财政部的数据,截止2025年6月13日,各期限的债券收益率普遍大幅降低,且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的产品,降幅越大。
在长期低利率时代,持有人民币现金或者国债等安全的资产已经难以产生像样的回报了。
所以,在此基础上,投资人需要考虑回报高一些的投资。
我们有全球最强最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供应链,也有潜力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因此,国内企业中的优秀者无论是在出海参与海外市场竞争,还是进一步深耕国内的内需市场,在未来都有较好的生存环境以及盈利增长机会。
前段时间,对低利率趋势先知先觉的国内保险资金,一直在大手笔买入在港股上市的国内银行股票,就是看中了在股价长期处于低位的银行股票其股息率已经变得非常吸引投资人了。
现在,无论是投资刚需、增长潜力大的产业,还是其它一些投资产品,比如香港保险等,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低利率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理财策略需要从传统的依赖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转向多元化、灵活化的资产配置。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网股票,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浙江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